2021年装备工业形势分析与2022年走势判断
分析 专报
2022年第1期(总第3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 2022年1月24日
-----------------------------------------------------------------------------------------------
内容提要:
2021年,面对抗击疫情和经济复苏的共同挑战,以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装备工业整体保持平稳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强劲、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出口整体快速增长,但还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和出口运输成本大幅上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仍面临挑战等问题。展望2022年,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和效应的持续释放,行业需求市场不断恢复,运行环境进一步改善,装备工业将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但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的外部环境下,行业发展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基于对上述问题和形势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着力扩大内需,持续扩大创新产品应用;强化精准施策,助力企业降低成本压力;落实创新驱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多方协同,缓解海运价格上涨影响等建议。
(一)增长势头整体稳健,营业收入增速逐月下降
2021年,随着国内外需求持续恢复,我国装备工业主要工业大类行业增加值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整体呈现回落态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过10%,分别为16.8%、12.6%、12.4%、12.0%,比前三季度分别下降4.6、2.9、4.7、2.8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比前三季度下降3.9个百分点,月度增加值同比增长2.8%,增速由负转正(见表1)。
表1 1-12月装备工业主要工业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速比较(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整理,2022年1月
2021年1-11月,我国装备工业整体保持快速增长,七个工业大类行业营业收入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速逐月下降(见表2)。1-11月,我国装备工业营业收入达到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前三季度下降3.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0.2%。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较快,分别同比增长25.1%、23.8%和16.9%,两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7%、14.0%、11.4%(见图1)。
表2 1-11月装备工业主要工业大类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比较(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整理,2021年12月
图1 1-11月装备工业主要工业大类行业营业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整理,2021年12月
(二)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强劲,汽车产量稳步增长
随着国内经济恢复,装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强劲。2021年,除金属制品外6个工业大类行业重点监测的75种主要产品中有65种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大幅增长。今年以来,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行业大幅增长,拉动了机床市场需求的恢复与增长,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达到27万台,同比增长35%。主要农机产品同比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产品结构持续改善。去年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因库存量不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今年部分企业增加库存量,造成产品产量同比增幅较大。大型拖拉机和收获机械产量延续去年增长趋势且快速增长,比去年同比增长18.9%和27.1%。
我国汽车市场整体小幅增长,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据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机动车合格证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汽车累计生产2555.7万辆,同比增长3.6%,基本与2019年持平。乘用车生产1990.6万辆,同比增长4.5%;商用车生产565.1万辆,同比增长0.7%。12月,我国汽车生产285.2万辆,同比增长0.6%,年底产量延续“翘尾”走势。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较强增势。新能源乘用车全年产量达305.7万辆,同比增长1.7倍,占比94%。自今年9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量均保持30万辆规模以上,并保持1.2倍以上增速,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及主要动力之一。
(三)企业效益持续改善,趋于平稳增长
利润保持较快增长。受益于市场需求改善、企业订单增加以及集装箱需求旺盛等,1-11月,装备工业利润总额达到1.76万亿元,同比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10.2%。其中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分别为31.6%、13.3%、12.4%(见表3)。两年平均增长率方面,除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外,其他大类行业表现突出,两年平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见图2)。
表3 1-11月装备工业主要工业大类行业利润总额增速比较(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整理,2021年12月
图2 1-11月装备工业主要工业大类行业利润总额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整理,2021年12月
企业盈利能力略有下降。截至11月底,装备工业亏损企业数为2.4万个,亏损面18.5%,与上年同期持平。1-11月份,装备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5.9%,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仅金属制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增长;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最高,分别为10.2%、7.7%。
(四)出口整体快速增长,增速较为平稳
全球各国疫后的经济复苏节奏失衡,我国作为最先复苏而且复苏力度最大的经济体,大量外贸订单转移到我国。2021年,我国装备工业出口快速增长,出口规模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6个工业大类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幅度最大,同比增长40.3%,增速比前三季度下降7.7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中整车、发动机等表现突出,分别同比增长80.6%、75.5%。在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方面,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比前三季度增长1.3、0.9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分别比前三季度下降1.5、1.3、2.7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两年平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见图3)。
图3 2021年装备工业主要工业大类行业出口交货值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整理,2022年1月
(一)国际发展环境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复苏的速度和强度由于受疫情反复状况、大国关系走势等诸多风险或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加之美国新政府整体延续对我国打压阻遏,我国装备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
从国内外机构的预测看,2022年以后全球经济大概率保持低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经济要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至少要在2022年后。中银研究提出,2020年到2021年,全球经济呈现了“深V”形走势,V形底部在2020年第2季度。到2021年第2季度,占全球经济86%左右的G20成员的整体经济已经恢复,比疫情前增长0.8%。2021年的全球经济复苏是“强刺激”加上低基数等因素下的报复性反弹,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达到6.0%左右,两年平均增长约1.3%左右。由于疫情的特殊性和反复性,2022年以后全球经济大概率回归到常态化的低增速。
虽然世界经济仍在恢复的过程中,但是面临的国际环境会更复杂。首先,疫情的防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是国际上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总数不断攀升,对国际经济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存在极大的影响。其次,国外政策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冲击。如美国的超规模刺激措施会带来通货膨胀,带来美元的贬值,进而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对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展望2022年,世界经济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全球疫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即使得到有效控制,全球化逆转、保护主义态势上升,依然会拖累全球经济的增长,我国装备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
(二)国内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的态势,经济循环日益畅通,市场预期不断改善。国际组织预测我国2021年经济增长会超过8%。国家在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落实、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等方面部署推动,将带来装备工业投资和需求的进一步恢复。
但也要看到,未来我国经济会同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挑战明显增多。从需求侧来看,一是疫情反复带来的不确定性;二是出口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三是房地产需求快速下降。从供给侧来看,能耗双控措施等显著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2021年,我国整体投资水平虽然有所恢复,但是持续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变;近年来一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水平持续下滑,而且下滑趋势还没有得到抑制。
展望2022年,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国内市场大循环尚未完全形成,加之上游原材料价格、海外运输成本大幅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对出口带来一定影响等,给装备工业稳定运行带来一定压力。
(三)装备工业走势研判
展望2022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可能性较大,我国装备工业发展环境总体向好,预计总体将会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但主要经济指标估计难以超过今年,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将保持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超过5%,外贸出口基本保持平衡。
当前,装备工业生产经营恢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由于行业自身具有产业链条长、跨地域范围广等特点,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和出口运输成本大幅上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等问题。
(一)世界经济仍存在不确定性,国内需求尚未全面恢复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尽管其对我国装备工业整体影响有限,但在对外出口量较大的汽车零配件、电工电器、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出口和调试服务等将面临严峻形势。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后续影响也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装备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虽然国内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持续改善,但市场需求尚未全面恢复,企业反映订单不足仍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突出困难。
(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企业生产经营利润收缩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疫情期间信贷等惠企政策逐步退出、阶段性结构性用工短缺以及能耗双控叠加一些地方拉闸限电等因素的影响,装备工业企业经营成本快速上涨,利润空间受到挤压。1-11月,受营业成本快速上涨影响,装备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0%,低于全国工业29个百分点。近期,大宗商品价格虽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高位震荡态势,其对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依然很大,严重压缩了行业的利润空间,对企业岁末年初备产备货影响较大。
(三)产品出口运输成本激增,对国际竞争力带来冲击
海运价格持续居高不下,外贸企业备受冲击。运费成本大幅上升,海运舱位难求,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不良影响,使得我国装备工业企业运营压力、成本压力不断加大,按期交货困难,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企业增产不增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反映,2020年三季度以来,海运集装箱价格开始大幅度上涨,高价之下订舱依然困难,爆仓甩柜成为常态,导致出口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幅增加,运力不足也使企业部分出口订舱不得不面临取消或延迟装运,经营风险和压力增大。
(四)芯片供需缺口扩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仍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装备工业部分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我国装备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仍面临挑战。2021年,全球高端芯片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波及全球169个行业。据汽车、仪器仪表等行业协会反映,目前相关领域产业链风险主要集中在芯片领域,大部分企业已出现芯片断供影响生产的情况。一方面,当前高端芯片的供应异常,促使部分企业以不计成本和效率的方式,增加芯片库存。另一方面,国产芯片存在技术瓶颈,仅农机等少数行业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国产替代,大多数企业在选择国产芯片替代问题上仍是驻足观望。
(一)着力扩大内需,持续扩大创新产品应用
一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加大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二是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完善充换电设施,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三是完善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推广应用政策,出台相关容错机制,采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方式,减少使用国产产品的风险。
(二)强化精准施策,助力企业降低成本压力
一是继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贷款贴息、中长期低息贷款投放力度,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等问题。二是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稳定市场竞争秩序,鼓励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对冲成本上涨压力。三是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稳外贸政策工具,持续扩大出口信贷投放,支持机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三)落实创新驱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一是加快实施工业母机、高端医疗装备、农机装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行业领域强链补链行动,落实产业基础再造和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组建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推进产品应用迭代升级。二是围绕“双碳”目标要求,明确发展目标方向、重点路径和政策措施,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产业。
(四)多方协同,缓解海运价格上涨影响
一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指导地方各个港口和交通航运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和保通保畅工作。避免今年上半年疫情在广东多地区蔓延,华南多个港口出现拥堵的情况。二是推动协调空运、铁路运输配置,缓解海运成本压力。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保证重点客户和重点物资运输。比如民生物资的运输,防疫物资的运输等。推动协调装备工业产品、防疫物资、网络电商消费品舱位配置。三是考虑出台外运管理规定,对海运费用上涨合理限制。建议市场监管部门、交通运输部加强海运口岸的收费监管,依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积极协调国际班轮公司加大中国出口航线的运力和集装箱的供给。鼓励造箱企业加大生产力度,同时提高集装箱的周转效率。